全媒体记者 刘学成
“之前办理证明商标时,一大群人跑北京都跑了三次,现在方便了,不用出县城就办好啦!”8月7日,咸丰县小村红衣米花生协会负责人在咸丰县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股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县商标业务受理窗口,通过与州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对接,顺利提交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小村红衣米花生商标续展申请。
我州深化“放管服”改革,将知识产权办理窗口延伸到8县市,积极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加强跨区域联合保护和持续打击违法行为,进一步提升了市场主体知识产权服务的获得感和便利性,为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开拓了有效路径,构建了“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助推了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服务触角延伸,助力“知产”变“资产”
今年6月1日起,恩施州市场监管局将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委托恩施州商标受理窗口服务的事项前移。原来需要到州城才能办理的商标注册、续展、转让移转、使用许可备案、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等24项商标业务,现在在各县市政务服务中心就可办理,并对业务明细及所需申报材料在公众号和官网进行了公告,进一步深化了“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在鹤峰县,县市场监管局携手县政务局,将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延伸到乡镇,紧紧围绕“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办事少跑腿”工作目标,使市场主体在乡镇就能获得商标业务咨询、商标业务办理的便利服务,打通了商标注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建始县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党员先锋队,深入企业开展商标、专利质押融资惠企政策等宣传,发放知识产权融资需求调查问卷,了解企业融资需求,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问题。
据统计,今年1月1日至8月23日,全州共办理商标业务558件,其中6月1日以来共办理249件,其中县市110件,分别为:恩施市26件,利川市19件,宣恩县8件,建始县3件,巴东县8件,来凤县17件,咸丰县8件,鹤峰县21件。
为帮助企业发展,将“知产”变“资产”,恩施州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转化与运用,落实发明专利授权与品牌建设奖补政策,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
恩施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恩施市金融办出台《恩施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企业双向推送实施方案》,在全州率先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双向推送机制,搭建起银企知识产权信息交流的桥梁,为科技型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开拓了有效路径。
今年上半年,全州对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专利授权及知识产权质押予以补助和贴息101万余元,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1笔,质押贷款9260万元,有力激发了企业开展专利转化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积极性。
加强区域联动,协同知识产权保护
8月14日,建始县、巴东县、咸丰县、利川市、重庆市巫山县市场监管局跨区域知识产权联合保护工作交流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巫山县举行,两省市五县(市)签订了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协议就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高价值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名录建立、知识产权执法协作、知识产权资源信息共享等合作事项及合作机制达成了共识。
8月9日上午,宜昌市伍家岗区市场监管局与巴东县市场监管局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会在线上召开,双方联合签署了《开展跨区域知识产权合作协议》,共同构建知识产权跨区域协同保护工作格局。
7月20日,湖南省石门县与湖北省五峰县、鹤峰县、宜都市三地市场监管部门签订了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将全面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跨区域协作,合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四地将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涵盖四地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执法联动,形成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大合力,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四地优化营商环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全州各县市积极探索跨区域联合保护机制,加强合作交流,签订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对知识产权工作中的堵点、难点、痛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就发挥各地优势和特色,加强区域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统筹规划,提高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运用和服务能力进行交流,就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高价值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名录建立、知识产权执法协作、知识产权资源信息共享等合作事项及合作机制达成了共识。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今年上半年,恩施州启动2023年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注册等行为。根据行动方案,到2023年底,执法部门将查办一批典型案件,整顿一批执业不规范行为,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秩序得到明显规范,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截至目前,全州已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20件(其中电商案件19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8件、商标案件26件。新成立州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9家、商标品牌指导站38家。